随着城市的发展,随着街道充满了生活以及人们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提升,沿街建筑立面的独立语言体系和街道的期望似乎产生了矛盾,沿街建筑立面呈现不出本身的风貌,整个街道面貌也逐渐在发生着改变。因此,沿街建筑的立面改造问题,就成为城市街景整治改造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一、 文化背景分析
城市文化决定着一个城市市民的行为方式与城市建设特色。但这并不是说城市建设中必须一味的复古,而是要创造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充满活力的国际化、现代化文明古都。城市规划建设中也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交融的特征,城市空间格局的确定也贯彻了保护古城传统形态,向新区疏解功能及人口的理念,将老城人口的疏解与新区功能的完善相结合,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如新野朝阳路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三维景观设计中心在风格设计上就注重其从老城区逐渐过渡到新城区的这一变化。
二、 沿街建筑现状问题分析
(一)沿街建筑外立面附属设施杂乱无章
街道的环境设施、小品、候车廊和绿化配置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道路上空各种线缆横七竖八,各种招牌、广告牌、霓虹灯也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给人杂乱的感觉。无序的广告会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烦躁。同时,由于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之间的“松散性”,大量的广告设计与沿街建筑的造型语言不能很好地和谐出现。店小招大、多层多招、设施重叠、密度过大。这些广告的随意无序存在,无形中在改变着或破坏着原有的沿街建筑立面形象,更影响着城市街道空间印象。
(二)沿街建筑立面本身设计缺乏整体规划设计
那些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受当时建筑思潮。建筑条件。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外观单调,表皮破旧,缺乏地域性和人文内涵。沿街建筑形式与色彩杂乱无章,没有个性特色。城市街道与建筑不协调,没有给人以和谐明朗形象。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要求。
比如,建筑立面上的防盗窗,外挂式的空调机很多都严重破坏街道景观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墙面,缺乏色彩规划、文化特色设计等。我们知道,色彩是所有造型中最容易表达感情的要素之一,利用色彩可以打破单调、呆板的格局,产生体量、体块的对比,丰富建筑造型的效果。同时,利用本地特有文化元素能传递历史信息和展现城市特色。城市的街道正是因为沿街建筑立面有了文化特色设计而让人们难以忘怀的。这些都是沿街建筑立面上所存在的问题。
(三)沿街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街道中很多建设年代大多久远,多数建筑质量一般,质量较好的新建建筑为数不多。旧建筑得不到及时的整治更新,导致沿街建筑总体质量不高。
三、 改造原则
(一)历史特色延续原则
街道风貌的形成不是一朝而成的,是与其历史发展分不开的。它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是不同历史阶段街道形态的叠加。因此,它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而要在不断的历史演化中保持街道风貌的可持续特色,作为可以展示区域特色重要载体的沿街建筑立面就必然离不开特色设计。此时,通过沿街建筑风格的统一,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细部装饰设计、色彩规划、文化元素运用以及地方特色材料的运用,不失为一种良好、有效的改造办法。同时,这要在城市街道的整体风貌特色的把握考虑下进行。对历史建筑应该恢复原有风格,发掘街道的自身特色,保持街道的“真实性”。
(二)合理性可视原则
通过一些必要的整治改造,使沿街建筑立面的背景在视觉上协调、美观。针对沿街建筑立面一层皮的现象,有些固然是规划和历史遗留问题,但已经存在的客观情况使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对于年代久远的建筑采取不触及结构的简单易行方法,如:年限老旧的建筑,又不在重要地段的,可以重新刷涂或清洗等;对于建筑上搭棚、架等违法加建部分则应予以拆除;对于需要更换贴面的部分予以贴补等;针对建筑上杂乱无序的空调室外挂机等突出物,可采用点式或构架式的空调机外罩进行遮挡,重点整治建筑要求结合外立面装饰,采用构架式或正面包裹的形式进行外立面装饰。关注生活品质,通过良好的户外设施等手段,营造适合生活的街道。
(三)控制性改造原则
通过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来控制、引导具体的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这种控制性设计是在对街道的整体风格特色定位把握考虑下进行的。在这种原则下,对于依附在建筑立面上的广告招牌等,在改造设计时只是结合建筑本身形象、采光需要等提出相应的广告风格、照明、规格、位置、技术等要求,具体的广告项目设计则留给相关设计人员考虑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沿街建筑立面中广告的风格统一,又有利于不同店面店招的多样丰富性。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到广告位与沿街建筑立面的有机融合,将沿街广告灵活地纳入沿街建筑立面整体形态的秩序之中,融入应有的历史文化元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其与依附建筑之间的矛盾性,更可以利用广告位来丰富沿街建筑立面的肌理特征。